笔记本 linux 系统安装指北
start at 2022/12/28.

笔记本 Linux 系统安装指北

这个月老师还没发工资,鉴于这个月因为疫情没有去过几次公司,也没什么好抱怨的,寒假争取好好学,回去表现一下。本来是打算用实习赚的钱买电脑的,结果发现自己低估了自己的控制力,钱根本攒不住,就问家里要了1.5k拿下了8G内存 256G SSD,i5 的sony vaio pro 13,这台电脑已经停产了,同时也是VAIO在索尼门下的最后一款产品,一来是想要一台轻便的笔记本方便出门(学校里有一台ThinkPad E431了,那台又重,机械硬盘又慢,说实话让我用的有点血压高,虽说换个SSD可能可以满血复活),二来是为了买来收藏这款落幕之作。希望她能经得起我的折腾,装linux系统的时候发现还是需要在网上找很久资料才敢动手,打算记录一下,这样以后装系统的时候有个参考,网上的资料有点靠不住

因为我现在已经完成了基本的安装,所以前面的四个部分我不会写的太详细

step.1 下载镜像

这次装的发行版是manjaro,所以我们去manjaro官网下载镜像,大部分笔记本都是x86_64的,选完之后会发现官方提供很多manjaro的镜像,上面三个是官方提供的桌面环境: KDE、XFCE、GNOME,其中KDE和GNOME是主流的桌面环境,这两个用户群体也老是撕来撕去,下面一堆是社区提供的,其中我只认识 i3,它并不是桌面环境,而是和这次我们要安装的 dwm 相同属性的 窗口管理器,你如果用得惯i3直接装那个就行了,后面配置就没那么多事。

我选择的是XFCE版本,原因是轻量,而且它自带一个lightdm,装好dwm可以直接写一个lightdm配置,就可以让电脑同时拥有两种形态,在开机的时候选择,也可以注销之后切换,缺点是还不够小,如果只用dwm的话其实可以直接上arch,或者直接上i3wm

什么,你问我为什么不装arch?

之前装过,滚挂了,就不敢装了,说到底就是对linux的理解还不够深,很多情况驾驭不了

但是manjaro能帮你驾驭arch的野性,使用稳定的软件源能降低滚挂的风险,同时也方便安装,arch虽然很美,但安装流程绝对不算简单,亲身走一遍你会发现manjaro简直就是开箱即用!

linux确实存在arch对manjaro的鄙视链,但都用dwm了,本质上就只有arch滚的快和部分细微的区别了,只要少去arch社区提问就不会露出破绽,arch的wiki是真的好用啊,造福全linux发行版

step.2 烧录到U盘

下载好我们的iso文件后,我们需要一张U盘和一个烧录软件,U盘用的闪迪16GB,烧录软件我用的是Rufus,各位烧友应该有自己的烧录软件吧,如果U盘之前没有烧过系统,是用来转移文件的,那这一步需要等的时间有点长,建议去B站刷会视频,不要去管它

step.3 进入BIOS / UEFI

BIOS, Basic Input Output System.

UEFI, Unified Extensible Firmware Interface

VAIO 有个 ASSIST 键,查了下资料,是什么vaio拯救大师,可以进入bios,但是这台不知道怎么回事,按了没反应,只能按住F3按开机键,亮vaio的时候松开就进入了拯救大师模式,全是日文,只有个BIOS是我认识的,点他就行

设置成这样

Intel(R) AT Support System	[Disabled]

Secure Boot					[Disabled]

External Device Boot		[Enabled]
Select 1st Boot Priority	[External Device]
Boot Mode					[Legacy]

最后一行是只有不用UEFI的才要用,否则就用UEFI,这两个概念我也不是特别清楚,首先你要明白操作系统有两种启动方式,legacy (BIOS) 和UEFI。他们分别对应了两种分区方式,MBR和GPT

老电脑都是BIOS,不出意料 VAIO pro 13 的UEFI表现不好,所以我选择legacy模式

step.4 进入系统开始安装

我们插入U盘开机,等一段时间,发现VAIO并没有进入windows10系统,而是进入了manjaro的界面,我们选择默认的模式进入

进入xfce之后,别以为这就装好系统了,这只是U盘里挂载的系统,并不是电脑的系统,我们需要用这个系统给电脑装系统,桌面上有一个安装程序,先连个网,再双击打开安装程序

先选择安装程序的语言,有简中

第二步是选择地区,上面的地区不用改,下面的系统语言设置成英文( 设置成中文会很折磨。后面那个好像设置成中文好一点,它好像自动帮我的源换成了国内源,pacman出奇的快,我都没换源

第三步选择键盘,选English(US)

第四步是重头戏,分区,分区肯定要手动分区,网上有很多UEFI的分区方案,直接照抄就行,我这台的情况是 Legacy 和 256 GB 的 SSD ,一般都会选择 home 单独分区,但是我的 SSD 不够大,不好分区,就不分了,我的分法是

文件系统 挂载点 大小
FAT32 /boot 384 MiB
FAT32 /boot/efi 384 MiB
linuxswap 5 GiB
ext4 / 剩余全部

你可以看到我分了两个引导分区,刚刚开始我只挂载了/boot,点下一步的时候安装包提示我必须要有一个300MiB的efi引导区,我就又开了一个,不知道哪个引导区才是多开的

之后几步就没什么注意点了

安装完之后不要重启,直接关机,关机之后拔出U盘再开机

就这样 manjaro 就装好了

step.5 开始配置

前面的内容都是撒撒水,这里开始才是重头戏,折腾最长时间的部分

最先干的事情当然是装软件,不知道为什么不需要换源,如果你需要换源的话,可以参考这个

$ sudo pacman -S firefox gvim base-devel git feh ranger adobe-source-code-pro-fonts
$ sudo pacman -S picom light xclip scrot xorg-xinput fish neofetch fzf  lazygit acpi tlp

gvim的vim才有clipborad

上面有些软件需要介绍

  • feh ⋙ 图片相关软件,可以浏览图片,设置壁纸
  • ranger ⋙ TUI的文件资源软管理器,用起来相当舒服
  • base-devel ⋙ 基本开发工具,编译要用到
  • adobe-source-code-pro-fonts ⋙ 好看的字体
  • picom ⋙ 半透明需要
  • light ⋙ 调节亮度需要
  • ranger粘贴板需要用 ⋙ xclip
  • scrot ⋙ 截图
  • xorg-xinput ⋙ 查看设备
  • neofetch ⋙ 装逼必备
  • fzf ⋙ 模糊搜索
  • lazygit ⋙ 懒人TUI git
  • acpi ⋙ 查看电池容量
  • tlp ⋙ 电源管理

先设置好自己的git用户信息,可以参考之前写的git教程,然后我们配置一下 git的SSH

  1. 进入github官网
  2. 点击 头像 -> Settings -> SSH and GPG keys -> New SSH key
  3. 然后把视线交给终端
$ ssh-keygen -t rsa -b 4096 -C "your_email@example.com"
# 下面一路回车就好
$ eval "$(ssh-agent -s)" #启动ssh服务
$ ssh-add ~/.ssh/xxx #不是那个pub文件
  1. 然后我们转会github,把~/.ssh/xxx.pub文件内容复制到网页的Key里,title 写上,Key type 选默认的 Authentication Key,然后点击 Add SSH key
  2. 回到终端测试一下有没有完成
$ ssh -T git@github.com

如果看到下面的就说明配置完成了

Hi username! You’ve successfully authenticated, but GitHub does not provide shell access.

如果你遇到下面这个就多配几次,顺便参考一下官方文档

我们来卸载自带的nano,然后把默认编辑器换成vim

$ sudo pacman -R nano-syntax-highlighting
$ sudo pacman -R nano #好像可以一起卸载,不太会用
$ vim ~/.profile
a
export EDITOR=/usr/bin/vim #改
export VISUAL=/usr/bin/vim #加
:wq

然后我们重启一下就行了

接下来我们下载suckless组件,mkdir一个喜欢的文件夹,cd进去

$ git clone git@github.com:paradoxskin/my-dwm-config.git
$ git clone git@github.com:paradoxskin/my-st-config.git
$ git clone git@github.com:paradoxskin/my-slstaus-config.git
$ git clone https://git.suckless.org/dmenu

有些配置需要自己更改过

比如 dwm 的 config.h 里脚本路径需要自己更改,注意检查

cd 进 ./my-dwm-config,执行sudo make clean install,不出意外应该不会出错,同样的操作,对 st, slstaus, dmenu 都来一次

最前面三个都是我自己的配置,你可以用官方的,配置完之后可以测试一下在命令行里敲个st有没有反应

差点忘了最重要的事情,把大写键映射成Esc

$ vim ~/.Xmodmap
a
clear lock
keycode 66 = Escape
:wq
$ xmodmap ~/.Xmodmap

这个只是暂时用一下,等会配拼音的时候会把这个配置文件忽略掉

先来写一个dwm的greeter

$ sudo vim /usr/share/xsessions/dwm.desktop
a
[Desktop Entry]
Encoding=UTF-8
Name=dwm
Comment=Dynamic window manager
Exec=dwm
Icon=dwm
Type=XSession
:wq

重启电脑,在登陆界面的右下角可以切换桌面,选择dwm登录进来就是dwm了!

想要丝滑使用dwm还需要一些杂七杂八的配置,我下面罗列一下

# 让调节亮度不需要权限
$ which light
$ sudo chmod +s 上面返回的地址

# dwm启动自动运行脚本
$ cd
$ mkdir .dwm
$ cd .dwm
$ vim autostart.sh
a
#! /bin/bash
slstatus &
picom &
st -A 0.3
:wq
$ sudo chmod +x autostart.sh

# 触摸板敲击左键
$ vim /etc/X11/xorg.conf.d/30-touchpad.conf
a
Section "InputClass"
    Identifier "touchpad catchall"
    Driver "libinput"
    Option "Tapping" "on"
EndSection
:wq

我们来配置一下科学上网,不然后面 git clone 很慢

还是不细说了,我用的是fastlink机场,上面有教程,那个配置文件记得改名成config.yaml,端口看清楚,之后可以访问http://clash.razord.top/配置,记住是http不是https

配置一下ranger

~/.configgit clone git@github.com:paradoxskin/my-ranger-config

然后把文件夹名字改成 ranger 之后运行里面的 islPkg.sh 安装插件即可

配置vim

~git clone git@github.com:paradoxskin/paradxvim.git

然后把文件夹改成 .vim 就行了,当然这还没有安装插件,运行文件夹里的 islPkg.sh 安装插件,这个过程可能非常的漫长…

然后还要安装 coc.nvim 的应用,这个其实可以按需求了,没必要一次性全装

下面是我装的

coc-translator
coc-html
coc-git
coc-tsserver
coc-rust-analyzer
coc-java
coc-go
coc-clangd

安装拼音

拼音使用的是 fcitx5

要装什么的我也忘了的说,反正网上查一查就行了,然后可以用fcitx5-configtool 来配置它

然后在 autostart.sh 加上 fcitx5 &

安装typora

去官网下载,解压之后拷贝到/usr/local/bin/里,把可执行文件的Typora改名成typora,然后把/usr/local/bin/Typora-linux加入Path之后重启就可以用命令行启动了,启动之后输入Key和邮箱激活就完工了

如果你没有购买正版的话,我推荐你 购买正版 或者 走后门下载正版

现在是 2023/6/6 官方已经把后门堵上了,悲

image-20230606211804272

安装网易云音乐

$ sudo pacman -S yay
$ yay -S netease-cloud-music

然后你最好把/bin里的netease-cloud-music改名成wyy🧐

我其实没有配好 yay,能成功下载大概是因为网易云是在 cn 的吧

本来给 vaio 装系统的时候就该写完的,结果一直忘记写了,到今天想给虚拟机扩容把它swap分区删了然后没法开机了,不得不重装才想起这篇文章… 所以赶快写写掉,不过我改了很多东西,我懒得改了,差不多能用,后面有空再做个plus版本,其实可以写几个脚本来自动化配置过程,有空再写,所以plus版本的在自动化脚本写出来之后再说吧,哈哈哈(咕咕咕 ——2023.06.06

2023/06/06
> CLICK TO back <